戚晓慧是金东区曹宅镇一家名叫婺珍坊的食品公司负责人,今年30岁出头的他做过多种行业,从做酥饼到包工程,再到现在卖牛肉,戚晓慧称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创业。他的公司规模不大,但生产加工的商品却比较有特色———“斗牛肉”。
戚晓慧说:“斗牛是金华的传统民间文化,我们做‘斗牛肉’生意,既是想依托‘金华斗牛’来扩大知名度,反过来,也想让更多人知道、了解‘金华斗牛’,一起来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弘扬。”
将岳父的卤牛肉推向市场
28岁那年,戚晓慧结婚了,过年时到岳父岳母家吃饭,席间有一道卤牛肉,大家吃了都赞不绝口。“岳父告诉我,那是他秘制的卤牛肉,只在逢年过节时才会做一些给家人尝尝,它选用黄牯牛也就是金华斗牛的肉为原料,加入一些天然香料、食材,不加水而是用农家米酒卤制而成,所以吃起来香气扑鼻,口感与众不同。”戚晓慧说,听岳父这么一讲,当时他的脑海里就闪过一个念头:这么好的东西值得开发,完全可以包装生产、批量上市。
戚晓慧把自己的创业想法告诉岳父,岳父全力支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戚晓慧在曹宅镇工业园区创办了一家食品公司,并注册了“婺珍坊”商标,主要生产加工卤牛肉。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戚晓慧严格按照岳父的“秘方”来制作卤牛肉,为此,他专门到市场上寻找黄牯牛,直接跟屠户建立业务关系,防止买到注水肉,“因为牛肉一旦注水,卤出来的口感就变了,干巴巴的,不好吃”。 戚晓慧还透露说,根据他岳父的经验,一头牛屠宰后两小时内,牛肉必须入锅,这样才能保证其新鲜度,卤制出来的牛肉味道特别好……
希望更多人知道“金华斗牛”
去年底,戚晓慧的公司推出了第一批“斗牛肉”产品。为何称为“斗牛肉”?戚晓慧解释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产品原料主要为黄牯牛,正宗金华斗牛的品种就是黄牯牛,这种牛肉质鲜嫩、精多肥少、营养丰富;二是金华斗牛历史悠久,被誉为“东方一绝”,他将产品取名为“斗牛肉”,是在探索如何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力。
“斗牛肉”产品推出后,戚晓慧将其送到金华市区多家土特产专卖店代销,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没想到会卖得这么好,尤其是过年前那半个多月,产品供不应求。”戚晓慧透露,不到两个月时间,他们的营业额就有70万元左右,大大超过预期,说明这个产品有市场并且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今年春节后,有好几拨丽水、温州、嘉兴、上海等地的顾客给我打来电话,说是春节期间吃到过我们的‘斗牛肉’,觉得味道不错,想再买一些。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我们有信心打开外地市场,在做好生意的同时,让更多人知道、了解‘金华斗牛’。” 戚晓慧说。
打算扩大金华斗牛的养殖规模
戚晓慧说,目前公司生产加工所需的牛肉全都从市场上选购,一般只精选肉质优良、肉纤维较长的腿肉,其他部位的牛肉、牛杂等不需要,但随着业务的发展,他想改变这一现状。“以后我想买回整头牛,屠宰后将牛肉分类处理,比如腿肉卤制后真空包装,牛杂加工后当熟食销售,牛皮也可以另外卖钱……总之,要延长产业链,降低经营成本。现在金华本地养殖的黄牯牛数量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以后金华斗牛可能要无牛可斗了。如果公司发展良好,我还打算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养殖黄牯牛,直接销到我公司里。这样也可以扩大金华斗牛的养殖规模,力争让金华斗牛一直‘牛’下去!”
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