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免费注册
1咨询热线:400-700-0065
微信扫码关注 了解优惠活动 关注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百叶龙”获驰名商标,"舞进"首都

“百叶龙”获驰名商标,"舞进"首都

    发布时间:2009-08-05

  不久前,长兴县百叶龙演出有限公司收到来自“首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组委会的演出邀请函,“百叶龙”将秣马厉兵,全力以赴备战,为 “首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献上厚礼。


  为了鼓舞士气,长兴县还特别举行了隆重的百叶龙参加“首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


  演出开排仪式,全体演职人员纷纷表示要刻苦训练、以最好的面貌展现百叶龙的魅力。


  新改编的两条60米长的百叶龙,77名演员正马不停蹄地紧张排练着。百叶龙演出有限公司经理杨明珠信心百倍地说:“我们一定要加强排练,争取以最好的面貌出现在建国60周年联欢晚会上,让全国人民都看到长兴百叶龙的风采。”


  “没想到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民间艺术,一种农民田坂里的业余文化,在政府的重视下,却也能走向全国各地,出访多个国家,走向世界。”从父亲谈小明的手中接过舞龙棍的谈勇,激动地告诉记者,作为此次进京参演的一员,他觉得非常光荣,并代表天平村的演员保证:一在排练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团结互助,将美轮美奂的长兴百叶龙展示给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让百叶龙这一民间艺术瑰宝,进一步发扬光大。


  延续已近200年的百叶龙,诞生在太湖畔的长兴县林城镇天平村,并一直在这个村传承,这是非常罕见的。


  1949年出生的谈小明是百叶龙第7代龙头,他叔叔、哥哥都是龙头。他说,天平村人以舞龙为荣,村里男子都会舞龙,不会舞龙的会被认为缺乏男子汉气。而舞龙尤以舞龙头者最受尊敬。


  天平村是个大村,原有1500多人,经历了战争,人口锐减到几百人。到1949年,百叶龙的制作方法已基本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王长根、王如秋等一些青年农民决心重新制作百叶龙,恢复舞龙传统。他们遍访村中老人,发掘百叶龙制作方法。摸索了两个多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百叶龙在天平村复原了。


  1956年,长兴县文化馆的一位干部偶然来到天平村,恰遇村里在舞百叶龙,当他目睹本县这一民间艺术样式的表演时,这位干部非常兴奋,遂向文化馆领导作了汇报。于是文化馆邀请百叶龙到县城表演。


  说来真巧,百叶龙在县城的演出被浙江省文艺辅导队民间文艺专家余伯忠撞了个正着,百叶龙极富民间色彩的表演使这位民间艺术家震惊不已,他没想到,在本省,竟蕴藏着这样一种精美的民间艺术!此时余伯忠正为浙江民间艺术作品参加全国比赛四处奔波,百叶龙的发现使他喜出望外。很快,百叶龙被确定为晋京参演节目。只适合农村祭祀和庙会的百叶龙能登大雅之堂吗?


  余伯忠亲自对节目进行“改造”,将龙身的制作材料由原来的纸和竹片改为棉纱、铁丝,龙身的发光体也由蜡烛改为电池灯泡;将龙珠由原来的“寿桃珠”改为“花苞含珠”;百叶龙是荷花龙,原来龙尾是蝙蝠,现改为彩蝶;原来的百叶龙舞龙没有音乐伴奏,就给它配上江南的民间小调。


  在百叶龙近200年的发展史上,这是一次重大的创新,中国传统的舞龙第一次真正变成了龙舞。 接着,天平村的舞龙者被集中封闭训练了3个月。1957年1月,百叶龙演出队由天平村支书王长根带领晋京参演。百叶龙极具乡土特色的表演引起了轰动。演出结束,当时的中宣部部长上台接见演员,他握着王长根的手问:“你的龙头是怎样由荷花变成的?真快呵!我都没看清。百叶龙舞得好啊!我们的农民不简单!百叶龙可由文化部安排出国演出!”


  那次晋京,百叶龙演了7场,演出获得了国务院特别奖。


  1957年7月,百叶龙随国家文艺团体出席世界青年联欢会。1958年国庆节,长兴组织了10条百叶龙,在天安门广场狂舞。百叶龙登上了辉煌的顶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兴百叶龙也曾多次舞动北京,见证着中国一步步走向强大,而每次百叶龙在北京的演出,都能激起不小的涟漪。百叶龙与北京也结下了不浅的缘分。1980年,沉寂了十多年的“百叶龙”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农民业余文艺调演,精彩的百叶龙表演博得了观众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北京城轰动了,50家新闻媒体和中外记者先后前来采访,新华社、中新社分别用英、法、俄、阿拉伯等文字向外发稿,宣传农民业余文艺调演的盛况并对“百叶龙”的演出作了专题报道。在北京期间,“百叶龙”又一次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进行汇报演出,并再次荣获优秀演出奖。


  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百叶龙被批准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百叶龙拥有了一张闪亮的金名片,一个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方兴未艾,开拓了长兴县委、县政府的思路。2004年5月,长兴县出台以奖代补的适度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在乡镇、部门、部队、学校组建了12个百叶龙艺术培训基地,由原来的一条龙变成了15条龙,首批就募集资金35万元。这样的举措犹如给百叶龙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百叶龙的发展更具活力。


  “百叶龙”复兴还得益于政府超常规的投入。长兴县为了拯救“百叶龙”,前后总计已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对此,长兴县一主要领导说:“1000万元在城市建设中,只够修建一条一千米的马路,可救活一条‘百叶龙’,却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说,第一本账是“经济账”。目前,“百叶龙”已经获得浙江省文化类驰名商标的称号,光这个商标就价值不菲。不久前,福建有人在网上拍卖“百叶龙”服装鞋帽类商标,开价即达300万元。第二本账是“名片账”。“百叶龙”如今已成为长兴的一张“金名片”,在上海、福建等地,都有‘百叶龙’的演出活动,许多人因“百叶龙”而知道了长兴。第三本账是“人心账”。政府通过保护“百叶龙”,凝聚了社会人心。长兴百姓人人都因“百叶龙”而自豪。在“百叶龙”复兴过程中,政府号召、民间响应的良性互动局面已经形成。第四本账是“民族账”。“百叶龙”已先后赴新西兰、韩国、法国等国家表演,赢得高度赞誉和高规格礼遇,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曾亲自为“百叶龙”点睛。


  据了解,自2006年成立百叶龙演出公司以来,共有12个基地500多名演出人员,涉及学生、农民、医生、师生、机关工作人员,成为我国最大的民间艺术团之一,出场费是3至5万元不等,一年下来应邀演出50场次,一年就有100万元的营业额,其中利润占20%以上。长兴百叶龙演出有限公司经理杨明珠说,百叶龙现在太俏了,有时不得不对邀请函进行筛选。


  “百叶龙”是祖先留给长兴人,乃至全中国人的一份丰厚宝贵的遗产。它从江南水乡阡陌纵横的田塘土埂上,10次游走北京、两次进入中南海,多次在国外演出引起轰动,并被新西兰奥克兰市博物馆永久收藏。在2006年全国非物质文化展览中,它精美的身姿更是引起众多中外参观者的惊叹。(作者:杨晨)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细软"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细软”并标明本网网址r.gbicom.cn!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400-700-0065

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了解更多
立即咨询7
400-700-00658
官方微信9
返回顶部6

提示

您的信息已收到,感谢对中细软的信任,
请保持您的手机畅通,
30分钟内我们的专业顾问会反馈您查询结果。

我知道了
d

提交成功

专业顾问正在为您评估商标注册通过率

30分钟内查询结果将通过电话或短信反馈给您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