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一家企业以800万元购买个人专利,并建成了规模生产线,产品出口国外,这让不少手持专利的人羡慕不已。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昨日,记者从株洲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该市从1985年至今,个人专利一共有5200多件,但能投入成果转化、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不到三成。
个人专利难于推向市场
持有新型防伪饮料瓶专利的钟先生,为了将他的专利推向市场,一直奔波在株洲的大街小巷。“只要有科技展览、学术交流会,我一定去申请参与,咨询的企业也不少,但是,总因为资金、技术欠缺等原因不了了之。”一说起这事,钟先生就有些无奈: “我挨家挨户地去和人家协商,磨破了嘴皮,也没有任何结果。”
蔡先生的遭遇更加曲折,他发明的一种保健型沐浴露由于没有通过实质审查,最终没能获得专利权。但是,由于他急于寻求项目发展,一些骗子纷纷打着各种名目要与他合作转化成果,结果他被骗了2万元会务费。
像钟先生、蔡先生有如此经历的人还不在少数。去年至今,株洲市拥有个人专利400多件,七成以上的专利只“开花”没“结果”。
三原因导致成果转化难
是什么导致个人专利与现实成果转化距离遥远呢? 株洲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科负责人给记者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是申请质量普遍不高。目前,株洲个人专利申请的类型,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严格实质审查的实用新型专利,换言之,虽有证书在手,其专利性却未必具备,未必能经受获权后的专利无效诉讼的考验。从事发明创造的发明人在研发、申请专利之前,仅凭经验了解同类技术的发展状态,忽视专利文献的检索,使专利申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二是缺乏通向市场的“桥梁”。目前,株洲个人专利成果主要通过知识产权局的网站、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超市进行推介,或者参加一些展览会、交流会,通向市场的途径有限。
三是普遍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由于专利权的保护作用,专利产品在市场上的风险要比非专利产品小得多,但仍要受专利的新颖程度、产品后续开发、技术附加值、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制约,风险仍在。
急于转化专利容易受骗
因为专利年费是逐年增加的,发明人急于转化专利,有少数不法分子以购买专利、合作开发、参展等名目诈骗。市知识产权局专业人士提醒有志从事发明创造的市民,在行动之前,先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进行专利检索,避免闭门造车。对于来信来电的洽谈,要多长个心眼;即使是参展,也要确认是政府举办的,谨防上当受骗。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400-700-0065
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