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商标国外抢注案件超过100起,每年造成无形资产的损失达到10亿元人民币。而欧美国家通过商标抢注制造知识产权纠纷,已经开始成为某些跨国公司设置的一种新形式的贸易壁垒。
报道如之前业界所预测,中国老字号“王致和”以诉讼方式赢得在德国被抢注的商标后,中国公司海外维权空间打开。
据悉,5月20日,国内最大方便粉丝企业——白家公司向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起诉德国OKAI Import Export GmbH公司(以下简称欧凯公司),要求撤销欧凯公司的商标申请。2009年6月初,白家公司正式收到立案通知。
事实上白家起诉的欧凯公司正是在德国抢注王致和商标的公司。王致和案件中的代理律师王洪青在调查中发现,被欧凯公司抢注的商标还包括老干妈、洽洽瓜子等众多国内知名品牌。
相关数据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总计发生了2000多起中国出口商品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案例,国内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每年商标国外抢注案件超过100起,每年造成无形资产的损失达到10亿元人民币。
有一种观点认为:欧美国家通过商标抢注制造知识产权纠纷,已经开始成为某些跨国公司设置的一种新形式的贸易壁垒。更有甚者,有的海外企业直接通过向被抢注商标的中国企业索取高额商标转让费以谋取暴利。
面对原来越密集的侵权行为,即便以协商等方式最终拿回商标,不少中国企业已经吃亏不小。公开资料显示,海信集团历时近6年,最终以50万欧元的价格将商标购回。腾讯域名被抢注,最终以100万美元赎回。
之所以一般不采取诉讼方式,“主要还是成本和风险的问题,在海外维权成本一般比较高,在欧美等国,当地的律师费等相关费用较高,另外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在相关地方注册,诉讼时法律风险比较大,商标没有百分百拿回来的可能。”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吴琼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吴琼说:“除非是根据《巴黎公约》等规定,如果是驰名商标,则在成员国受到保护。但驰名商标认定时,我们国内的部分品牌,虽然说在中国很有知名度,在海外可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要搜集大量的证据去证明其在那些国家、及对方申请商标之前达到驰名商标程度的话,还是比较难的。其次,非驰名商标还是有地区区分的。”
此外,“被抢注的很多企业,目前之所以还没有动作,可能是觉得国际业务或者说德国业务对他来讲没那么重要等。白家不同,在国外已经投了很多广告。商标被抢注一事谈了两年,效果不太好,基本上没有结果,最后选择了诉讼方式。”白家公司公关部主任胡远强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坦承。
虽然说,随着海外维权经验越来越丰富,中国公司诉诸法庭,向当地商标局等一些复审机关进行一些异议或争议,而最终胜诉的案例亦呈增长趋势。但目前中国企业还是“对海外法律环境及程序不是很熟悉,所以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希望回避,另外海外有些国家,法律程序上定的时限太紧,有些企业不了解,结果造成没有及时回复,可能会丧失一些权利,错失法律时机。”吴琼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邓仪友曾表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考虑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国内企业知识产权国际纠纷的协调处理,协助企业进行相关的调查事项。同时考虑建立和完善国内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预警机制,减少企业维权的成本。
虽说以协商等方式解决的商标转让费不算低,但因为诉讼时存在较大风险,吴琼建议企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不过,“如果企业目前有一定的出口,或将要向海外开拓市场时,或者从海外进口一些原料,建议尽快向这些国家申请商标,这是费用最低,也是法律风险最低的一个办法。”(本报记者 李萍)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400-700-0065
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