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末,北京备受瞩目的知名商标专场拍卖会因故推迟召开之后,中国技术交易所商标交易中心主任、中华商标超市网总裁周静却在持续关注广泛引发争议的“商标抢注”事件。虽然抢注商标的拍卖之路尚未打通,但抢注商标已经开始在网络途径形成一条规模巨大的经济产业链条。近日,“两会”召开,很多人大代表也已开始关注商标监管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就提出“立法扩大驰名商标保护范围,严打跨类抢注”的提案。
成熟品牌和潜力品牌成抢注重点,抢注商标交易已成产业链
“叫价最高的不是创意商标,而是那些与已有成熟品牌和潜力相同或类似的商标。”周静说,“注册一类商标成本最多在1000元到2000元,成功转让出去最高的可获利百万元甚至千万元,最少获利也可达10倍之多。”
一般抢注商标的类型大概分为三类:1. 是在与某知名商标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在服务类别上抢注近似商标;2. 是在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在服务上抢注相同或近似商标;3. 将一些知名商标抢注为企业的商号。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说,“曾经就有企业在注册“娃哈哈”商标后生产‘娃哈哈’牌童车,还有的企业就生产‘娃哈哈’牌儿童玩具,实际上我们集团并没有这些产品, 但我们又不可能把所有的类别注册上娃哈哈的牌子。以后,假如我们娃哈哈集团要多元化经营的话,谁知道哪些是真的娃哈哈产品,哪些又是假的娃哈哈产品?”
我国有45大类商标,一般企业只注册其中几大类。然而,企业在市场拓展中很快发现,还有该注册的商标大类没注册被他人抢注。鉴于重塑品牌难度很大,或者担心相同品牌的产品对消费者构成误导,只有找到商标持有人谈判买下。而那些抢注商标被企业高价买下的消息,反过来又刺激了更多人去抢注,刺激了抢注商标者更高的热情。周静表示,抢注商标的人群绝不是个小数,而是形成了产业。
著名企业纷纷遭殃,三分之一商标被个人持有
说起王致和,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更代表有着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可是就是这个中国味十足的商标有一阵子在德国却成了“非法”,原因是该商标被一家德国公司抢注。“王致和”历时两年,经历无数艰难才讨回了自己商标的使用权。
本属江淮汽车所有的JAC商标在新加坡遭抢注,抢注者毫不讳言:此举就是想逼迫江淮与之合作,使江淮把其重卡业务在东南亚的代理权交给他们。这种抢注行为让江淮公司十分被动,他们知道,如果不答应对方条件,恐怕就要被迫花重金黄赎回本应属于自己的JAC。
其实,这两个故事在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在海外被侵犯众多案例中并不偶然。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总共发生了 2000多起中国出口商品的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案例,每年造成无形资产的损失达到10亿元人民币。英国《金融时报》也不得不惊呼“中国企业正成为海外商标侵权的受害者”。
中华商标超市网相关专家指出,自从国家允许个人也可以注册商标后,个人商标的注册量激增,据相关统计,在已注册商标持有人之中,个人约占三分之一。近年来,在一些热点事件中频频曝光的炒作型商标一般都出自个人商标抢注者之手。
专家建议
“抢注商标转让的产业链一旦形成,今后肯定会一直存在下去。”周静分析道,傍名牌的商标一度成交活跃,如服装类各种形状“鳄鱼”、“老人头”等商标。再比如“康师傅”方便面成了“康帅傅”,“雪碧”又有“雪浪”。但随着我国商标监管越来越严密,这一类的商标注册和转让将越来越难。
“实际上,知名企业或景点如果自己不能主动申请商标,保护知识产权,被他人成功注册商标,一定程度上是现阶段我国《商标法》允许的。”周静继而指出,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无可厚非。也许一次又一次抢注商标的争议案例曝出后,会有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主动保护商标等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已迫在眉睫。
国外如何防范商标被抢注
最具标志意义的《商标法》体系中有两种做法。
一是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国家,对商标保护遵循的原则为“使用在先”。即商标申请人如果不能提交已经使用该商标的证据,其商标申请将不能获批,这就大大减少了商标抢注现象。
二是以德国等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官方一旦受理了与他人近似或相同的商标注册申请,会主动通知可能被“侵权”的企业或权利人。这就避免了大量不知情或没有关注商标的情况下被侵权,使企业可以及时提出异议,阻止他人抢注。
我国《商标法》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之处,同时各大中小企业对于商标的保护意识不够明确,如何保护自己的商标不受侵害,任重而道远。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400-700-0065
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