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商标,不用付广告费别人就“自觉”地替它们做着广告,使用这个产品或服务本身,就成为“引领潮流”的表示。这些商标的共同名字叫做“大牌”。这些“大牌”拥有今天的光鲜,当然和其背后的努力直接相关,然而,也和它们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适时地进行“整容”有着很大关系。通过下面这几个世界范围内著名商标的背后趣事,我们对此能够有更直观的感知。
星巴克的商标“很黄很暴力”
现代都市生活中,有一种生活追求叫做“小资情调”,它越来越成为都市年轻人追求生活品味的同义词。而让一个人拥有小资情调的“姿势”,大概要数手端一杯咖啡,坐在干净的小桌前最为匹配了。这个时候,当然以星巴克咖啡最为“适合”。
星巴克确实就是这么一个消费者非常自觉为它做免费广告的商标品牌。无论你是咖啡爱好者,还是极其讨厌咖啡,厌恶消费文化,但你仍然会经常看见星巴克的商标。然而,就是这枚我们非常熟悉的商标,一开始可完全不是这样的。它的初始肖像,用一句话来形容,可谓“很黄很暴力”,后来在这枚商标的基础上几经修改变化,诞生了一系列的星巴克的商标,直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终的样子。
星巴克商标最初的创作基础是一幅16世纪的女妖塞壬的木刻画;由于在过去的日子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现在几乎看不出了。实际上,最近的商标已经很难看出这位装饰了千百万咖啡杯的女士有一条巨大的鱼尾。同样很难看出她赤裸着上身。
星巴克最初的商标完全露出了塞壬的双乳。毫不奇怪,此后的商标要么不画她的双乳,要么用她的头发性感地遮住。星巴克害怕原来的商标冒犯人们,所以公司2008年发行“古典”杯子宣传以前的商标时,修改了商标图形,让塞壬的胸部不那么明显,但人们仍然抱怨。
麦当劳的“M”标志只是为了引导雨水
在你日常生活的熟悉地方,有一家麦当劳的店,这算不上新鲜。小知想说的是,你去到一个挺陌生的地方,也会因为突然在街上看到一个巨大的“M”标志而明白,这里也有麦当劳的地盘。
麦当劳作为餐饮企业在民众中的知晓度,确实是数一数二的。许多人也都想当然地认为,麦当劳的商标,那个挂在店外的显眼的“M”标志,来自于其英文“McDonald’s”的第一个字母。但是你错了。
真实的情况是,麦当劳餐厅在设计自己的建筑时,设计了金色的拱门而已。而据设计拱门的设计师斯坦利·梅斯顿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引导雨水,为排队的顾客和司机提供便利。然后,每一家新开的连锁餐厅都依葫芦画瓢,都设计建造了麦当劳这个标志性的金色拱门。随着时间的积淀,这个建筑的形状多多少少地成为了其公司品牌的重要部分。
20世纪60年代餐厅更新品牌的时候,决定让餐厅在高速公路上显而易见的拱门作为整个品牌的象征,这才最终诞生了今天“M”标志的麦当劳商标。后期麦当劳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过程中,金色拱门反而越来越少出现,人们最多见到的便是它的商标图案了。
苹果的命名,只是因为“乔帮主”在减肥
对于苹果商标最初怎样来的,有很多谣言。其中传播得最久的说法是,最初的商标——被咬掉一口的彩色苹果,是为了纪念已故的阿兰·图灵。图灵因同性恋遭到排斥后自杀了,可能是食用了带有氰化物的苹果。这个理论认为苹果公司选择苹果商标是为了纪念“计算机科学之父”。这是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但却完全不是事实。
另外还有说法,这个苹果被认为是砸了牛顿的那个苹果。而这也照样不是事实。
苹果公司之所以设计这个商标,仅仅是因为其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认为这个词语听起来不错。乔布斯想出这个名字时,没有任何有意象征或者暗示牛顿或图灵的意味,他不过是因为处在水果减肥计划当中,于是觉得这个词语听起来“有趣”。而就商标本身而言,最初的设计者罗伯·吉道夫,已经多次澄清不是许多人以为的那样,不是为向图灵或者牛顿致敬而设计的。它只是一个苹果。至于为什么被咬了一口,只是不让人们把它当成樱桃而已。
苹果迷们可能会感到可惜,他们的商标真的只是一个苹果,并且是一个为了不和樱桃混淆而被咬了一口的苹果。
迪斯尼的商标签名,竟然是“冒牌货”
有个有趣的现象,迪斯尼所有媒体里出现的沃特·迪斯尼的签名,实际上与他的签名一点儿也不像。这个公司标志性的全球象征甚至不是根据沃特的签名制作的——而是根据一位员工的签名。
想象一下迪斯尼的规模,即使在早期,沃特·迪斯尼也没有时间签署他收到的所有影迷的邮件。因此,他将这个任务交给秘书或者其他授权代他签字的雇员,是很平常的事。与此类似,迪斯尼动画片都有沃特的签名,然而他从不画一条简单的线。美术家在各个地方都签署“沃特·迪斯尼”,因为这更容易。
这导致尴尬的情形出现了:“假”签名比真的多。最终,美术家和各位秘书使用的形式化版本闻名于世,而沃特·迪斯尼自己为别人签名则遇到了麻烦,因为他自己的签名与公司以他名义使用的签名不符合。现在不依靠专家的帮助就想找到一份正宗的沃特签名几乎不可能,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沃特几次变换签名方式,让签名像市场熟悉的版本那样漂亮和规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400-700-0065
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