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8日,华晨汽车中华新骏捷上市,当日中华品牌第50万辆车下线,集团整车销售突破244万辆,大连新能源项目顺利完成,华晨汽车迎来了企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当晚华晨举办“爱我中华”大型主题晚会现场,庆祝“三喜临门”并回顾了企业二十年,尤其是“十一五”的发展历程。众多嘉宾领略了华晨汽车的腾飞,还通过华晨汽车所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感受到了中国汽车产业在这“黄金五年”来的奔腾。
全年销量或将稳步完成 中华廿年成就“三个第一”
在当晚举办的“爱我中华”大型主题晚会现场,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公开表示:今年上半年,华晨汽车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管理效能实现同步提高,年初既定的全年整车销售50万辆目标将顺利实现。华晨汽车进入了企业历史上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时期!
祁玉民介绍说:“如今的中华汽车不但实现了快速发展,使‘中华’品牌深入人心,而且创造了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四个第一:第一个推出中高端自主品牌轿车产品——中华轿车,中华骏捷成为自主品牌同级轿车中销量最大的车型;第一个研制出代表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1.8T涡轮增压发动机产品并成功搭载无人驾驶飞机;第一个将轿车打入对汽车排放、安全、法律条款要求最严格的以德国为代表的国际高端市场;成为第一个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轿车、轻客全国驰名商标称号的汽车生产企业。”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中华品牌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正是得益于华晨始终坚持以“品牌创新、研发创新、资本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华晨发展模式”。“华晨模式成功解决了自主品牌的资金、技术、品牌三大核心问题,确保企业能够紧抓机遇、从容应对挑战,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腾飞。”
华晨模式创新发展 树立自主企业全新路径在当晚的活动上,华晨还与到场来宾一同回顾了它过去二十年、尤其是“十一五”五年来的“风雨征程”。
以资本运作起家的华晨,在成立之初便走出了一条“金融+汽车”的独特发展道路。通过将资本市场与汽车产业相结合,华晨顺利实现了资本运作与实业发展的双赢;在“闭门造车”的时代,华晨率先打破企业壁垒,成功引进了金杯海狮系列轻客。在积极与国际先进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的过程中,华晨更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研发体系、掌握了产品核心技术,实现了由合作造车到高起点自主研发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华晨以产品品质为依托,以品质建立口碑、以口碑树立品牌。——如今,中华、金杯两大自主品牌已全部荣获国家“驰名商标”认定,华晨也成为第一个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轿车、轻客全国驰名商标称号的汽车生产企业。
全国经济学家、汽车行业专家在对“华晨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将它在资本、研发、品牌三方面的创新发展,总结成包括“资本创新、研发创新、品牌创新”在内的华晨模式。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教授评价说:“华晨模式值得珍惜,值得发展。”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更一致认为,事实证明,华晨模式不仅是成功的企业模式,更树立了自主企业发展的全新路径。
“十二五”目标确立 华晨深入研究自主未来某汽车权威学者指出,正是受到华晨模式的影响,很多企业也纷纷对其发展路径进行了效仿:跨国融资、与国际金融巨擘合作等资本形式已被部分企业陆续运用;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摆脱了以往“闭门造车”的研发模式,进而与国际汽车企业展开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多品牌战略、中高级车型纷纷推出,自主品牌开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实现自我的品牌创新。——而这些改变,正是源于华晨模式的“跨时代”前瞻引领。
迎来“跨时代”发展后的中华民族汽车工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强者如林的车海中脱颖而出,必将成为每个优秀的自主企业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已成功跻身“二百万俱乐部”的华晨汽车,深入总结华晨模式,并提出了明确的未来发展战略:通过打造技术高、产品精、品牌强、服务优、运行好的自主品牌领军企业,实现“不求最大,但求最强”为目标,积极打造最有竞争力的华晨汽车产业链。
在提升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同时,华晨还进一步明确了“两步走,翻两番”的市场战略规划:在“十二五”末期,实现整车产销150万辆/年、发动机产销150万台/年、销售收入超过1600亿元/年,实现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历史性飞跃。把华晨汽车打造成为“水平高、产品精、品牌强、服务优、运行好”的自主品牌领军企业。
如果说五年是汽车的一个时代,那么“十一五”无疑是中国汽车市场史上最好的时代。这五年中,中国成功实现了产销双过千万的历史最好业绩,正式跻身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对于华晨而言,过去的五年则是发展、跨越的五年。五年中,华晨完成了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经营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经过五年的发展,华晨总结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此次“爱我中华”大型主题晚会,更像是中国汽车产业对华晨模式的肯定、对华晨汽车发展的肯定。让人更加欣慰的是,已经开创了中国汽车发展奇迹的华晨汽车,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进一步将华晨模式深化——华晨汽车已经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400-700-0065
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