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湖北行活动在武汉启动。随后6天里,三辆贴有“全国网络媒体湖北行”编号的大巴车,载着全国网络媒体的编辑记者,相继赴武汉、随州、襄樊、十堰等地巡回采访。
车队中打头的1号车显得有些特别。这辆挂着商标“青山电动”标志的车,是民营企业襄樊高新青山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山公司”)改装的纯电动汽车,它吸引了编辑记者们的关注,许多记者特意换坐1号车,试图感受新能源汽车的魅力,不想一路走来,五味杂陈……26日起,荆楚网独家推出系列报道《襄樊高新青山电动汽车能走多远?》,这组报道是襄樊高新青山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也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湖北乃至全国电动汽车产业的生存及发展状态。今天,荆楚网发布第四篇——“大创新”还是“大忽悠”?青山电动车的困惑“这已经不是工业发展初期,像爱迪生那样凭个人能力就可以完成一些发明,这是一个需要多专业、多学科技术融合公关的时代。”一些专家怀疑,全世界无数科学家长期研究解决不了的难题,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难解决?
被指为“农民”的曹青山是襄樊高新青山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更让他困惑的是,自己有全部自主品牌,却不能生产整车,为其他企业提供配件又很难打入其供货渠道。
据了解,电动车动力电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全世界最优质的电池单块一次充电行驶里程约200公里。青山人称自己的电池一次充电行驶里程达300公里时,就在全世界引起震动,如今,他们已经把这个数据提升到500公里了。
湖北省科技厅、省经信委、东风汽车公司等相关人士都认为这里有个概念转换问题,“如果把单块电池合并,理论上说,电池数量不断增加,一次充电行驶里程就可以无限增加。”他们认为这不是新技术,如何解决电池合并一致性、减小电池体积等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襄樊的东风旅行车有限公司电动汽车生产线上,还是用了青山的电池。
支持曹青山的人替他奔走呼号,为他叫屈鸣不平,呼吁不要扼杀了一个农民艰辛的创造力,不要毁了萌芽中的新技术;反对他的人认为他就像号称“水变油”的王洪成、“吃回健康”的张悟本,不过是为了圈钱瞎忽悠。
“我们根本不缺钱。”曹青山自信满满地说,“在澳大利亚、美国都有投资商看中我们的技术。”对相关部门只让他们生产电池的做法,曹青山表示不满,他始终坚持认为青山的最大优势还不是电池,而是电动汽车整车研发。“我们希望真正生产有全部自主产权又让百姓用得起的电动汽车,而不是依靠国家补贴,补贴只能是初期的扶持。”
关于青山公司与政界要人和某些专家的友好接触,以及专利技术和检测结果,某高新开发区一位博士后举例:著名的科技骗局“汉芯事件”,当年自称完全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不是也得到了许多专家认证、高官赞誉吗?
或许,这种质疑还隐含着更深的社会诚信问题。不过,青山电动车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三大件的动力总成,到底是否如其所言“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是领先技术还是淘汰产品等等,都还等待着新国标的评判。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400-700-0065
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