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对于打假维权集谈论声音也还没有完全消失,但这与刀具行业维权似乎相距甚远。查获侵权刀具新闻报道偶尔见诸报端,知识产权诉讼案例更加稀少,诸多表象昭示刀具行业侵权行为很轻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表象遮掩下事实触目惊心。
刀具行业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商标侵权专利侵权,据相关部门官方网站媒体报道,事关刀具行业侵权案例并不多见,少数维权行动也多由厂家举报之后进行,但不能认为侵权行为不多见。实际上,侵犯商标专用权目前刀具行业里最为普遍存侵权行为,侵犯商标专用权实际上就我们平常所说假冒刀具,本刊曾经策划组织“假冒刀具生存空间调查”,对刀具行业深恶痛绝假冒刀具这一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做了深入调查分析。然而3年过去了,假冒知名品牌刀具侵权行为依旧堂而皇之存着。
从并不多新闻报道我们发现,类似侵犯商标专用权受害企业多为国内着名刀具生产商,如上海工具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均为标准刀具系列。这因为标准通用刀具属于传统工业技术领域,技术难度不高,很多小企业甚至一些小家庭作坊就可以生产,成本低,这些产品通过贴上着名商标或近似商标等手段,扩大销路,获取暴利。
商标侵权案件比较好处理知识产权案件,也比较常见案件。国家商标保护方面法律条文比较全面,商标相同判断相对容易,而判断商标近似稍微麻烦,这主要与商标判定单位较多有关,一般商标局,商评委,还有当地级高级法院都对商标侵权具有判定资格,而各个单位可能得出结论相悖。尽管如此,与专利侵权判定相比也容易得多。商标侵权专利侵权还有着不一样区别,专利侵权只会使该产品销售空间减少,商标侵权带来却不仅仅销售空间减少造成金钱损失,还有因为侵权产品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名誉损失,这对企业形象严重打击,会使得用户心原本良好品牌形象倒坍,这种损失无法估量。
假冒知名品牌刀具现象各地十分常见,但诸多原因使得维护商标专用权变得困难重重。首先,刀具作为工业用品不同于大众生活消费品,不会有很多消费者举报,很多刀具用户反而会成为侵权产品泛滥温床,尤其涉及专利侵权仿制刀具。即便有用户购买了假冒侵权产品,也大多不了了之。其次,执法不积极,工商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日常治理行动也主要以生活、农业等领域产品为主,涉及刀具专项打假基本没有。还有就维权费用太高,绝大部分维权行动都生产企业主动与执法部门开展联合行动,从摸排情况、与当地公安、工商、技监部门进行协调联系,再到技术鉴定,一系列工作费时费力。不连续维权行动只能起到一时作用,而且企业也得不偿失,依靠法律手段获得赔偿也很有限。如2009年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起诉上海基本五金有限公司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这国内刀具行业商标维权行动不多几起诉诸法庭案例之一,虽然最终判决基本五金公司侵权行为确定,并获赔25000元。但如此少赔偿金额根本违法弥补损失,尤其假冒产品给企业带来名誉损失。
企业应重视知识产权维权工作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商标,但并不每个企业都能意识到自己商标就“钱”。商标建设并不一蹴而就,一个着名商标诞生、培育建设,一个漫长而又艰辛过程。如何将自己商标上投资转化为收益,或者说尽量以最小投入获得最令人满意效果,同时又避免其他企业冒用商标造成损失,值得每一个企业深思问题。
保护知识产权路上,企业不能成为甩手掌柜。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往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差,而负责维权工商部门、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海关对刀具产品维权主动性差,企业维权方面一般投入也比较少。无论商标侵权还专利侵权,企业要想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成效,必须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投入,比如建立专门维权机构,提供维权专项资金,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保障,成立法律事务部,确定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维权工作。
做好商标维权一项工作对现大部分仍以单一品牌市场运作刀具企业来讲已经足够了,但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眼前。随着部分国内刀具企业崛起,未来应该出现类似山特维克可乐满大型刀具企业集团,旗下也不可能始终局限于一个品牌。未来商标管理将不再会简单维权问题,还应当进行系统管理。这需要有独立商标管理部门系统化管理所有注册商标以及大量商标申请工作。这样,系统管理可以减少商标本身费用,还可以有效避免竞争者,合法使用商标,减少因商标侵权付出赔偿,并确保打击侵犯自身商标带来收益。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400-700-0065
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